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景名胜 >> 风景名胜资源 >> 正文 >> 正文

来承德避暑山庄,带你感受康熙三十六景的传

来源:风景名胜 时间:2025/3/30

导语: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集大成之作。避暑山庄建成后康熙为其中三十六处景点题名赋诗,并命宫廷画师创作全景图与分景图描摹山庄盛况,至乾隆朝仍有对康熙朝三十六景进行的题咏与创作,兼具哲思妙想与诗情画意,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01承德避暑山庄建成后康熙为其中三十六处景点题名赋诗,已成为景点

1、景点内容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年),最初被称为“热河行宫”,根据文献记载此时已有“十六景”。康熙四十八年(年)热河行宫正式落成启用,之后又继续拓展湖面、增建宫苑,至康熙五十年(年)扩建完成,康熙帝为宫苑题名“避暑山庄”,并从众多景点中选定三十六景题名赋诗。

康熙五十二年(年)避暑山庄宫墙建成,标志着康熙朝避暑山庄营建工程彻底竣工。康熙帝在沿用了“十六景”的基础上增加二十景,并且确定了1-36景的顺序,逐一为之命名并赋诗,形成《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文》。

又令沈嵛等宫廷画师作画,形成《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并以此为蓝本分别于康熙五十一年(年)和康熙五十二年(年)制作木版、铜版三十六景图。

2、景点布局

从整体上看,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的选择注重“四面八方”的整体建构,体现了“天—地—山—水—物—人”的互动关系。

在景点的选址和构景要素组合上,充分体现出空间美(四面、万壑、远近)、时间美(四季和朝夕变化)、自然美(日月、动物、植物)、人工美(堤岛、建筑、桥梁)、色彩美(冷、暖)、形态美(芝径、曲水、澄波)、声音美(莺啭、鹤鸣、风泉、水石),虚实相生、动静相宜,表达出“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君主意识。

3、景点问名

从景点的数量上看,康熙三十六景题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景”文化,之所以选择“三十六”一种说法是康熙帝与乾隆帝先后选定的“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分别对应道家传说中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另一方面避暑山庄建成时康熙年近六十大寿,取“六”之数亦与他希望晚年在此颐养天年、保持身心康健的愿望有关。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均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字词”命名,用字考究、音律和谐,兼具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不仅从多个角度表现园林主题,而且起到了渲染避暑山庄宏伟气势的作用,体现出一种群体美。

康熙帝很少单独吟咏某个景物,而是相互关联、相互生发,注重思考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所蕴涵的整体性、系统性思想,折射出康熙帝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的深刻体悟。

康熙三十六景中几乎无一是单纯描写自然风光,均包括了儒、释、道相关的思想理念,还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景名胜及古诗词引起的联想。体现了康熙帝对于自然的体悟、民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