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国古诗中的地方,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地方,阳关。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几乎每个中国人,小时候都背过,是唐代诗篇中,最负盛名的七绝之一。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配图渭城,在西安的西面,大约现今天咸阳这个位置。作者送元二到了渭城,清晨微微细雨,正好把渭城地面的尘土都湿润了,空气清新。出发前的旅舍被旁边的柳树青青映衬得格外青翠。一派初春美好的旅舍美景。劝朋友再干一杯酒,出发向西,过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旧亲友了。
王维的诗如画,清新、雅致,非常清新美景的一首七绝。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自唐代流传至今。
这首诗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名词,阳关。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聊聊阳关这个地方。
阳关镇,坐落于甘肃省西北敦煌市的西南部,东依党水河。是一个安静的小乡镇,下辖5个村,人口人,原名南湖公社,红湖公社,南湖乡,到年,改名阳关镇。能得到这个名,重点就是我们今天想讲的这个区域有关,因为这里有阳关遗址,故得名。
阳关镇阳关镇街景阳关遗址,就位于这个阳关镇区域内,离县城南1公里左右的位置。从敦煌市中心出发,向西南行车70公里,大约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阳关遗址,就属于现在整个阳关景区的一部分。
怀揣对千年汉朝阳关古道的美好向往,大家来到阳关景区。也许希望看到的是一座带着城墙的千年古城,也许希望看到如嘉峪关一样的雄浑壮丽孤城,也许希望看到阳关曾经中原华夏最重要的关隘之地,久负盛名的地方的景色。但是来到这里,却发现自己却好像迷失了。
阳关博物馆茫茫戈壁,晴空万里,崭新的景区(阳关博物馆)。阳关呢?顺着当地人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处高地断壁的一个烽燧,孤零零的在夕阳落日下,屹立着。昔日阳关何处寻?估计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和感慨。
细观下来,才明白,这里就是阳关遗址,确实的、真实的区域范围。而来此的人们,已经无限接近历史中最近的阳关的地方了。
阳关墩墩山烽燧能看到的烽燧,是如今阳关遗址中,最宝贵最直观的地上地标,阳关烽燧。这个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最高烽燧,两千多年来,静静的屹立于古董滩北侧,地势最高的墩墩山上。
古董滩昔日的阳关原貌,基本荡然无存,所以这一座汉代烽燧,是唯一的历史见证实物。山南面,有一大片沙滩,一道道沙梁之间,出土暴露有很多文物,汉唐陶片、铁砖、钱币、农具,还有黄土夯筑的城桓地基遗迹,以及墓葬群等等。故被人俗称为“古董滩“。
古董滩阳关景区,包含了现今能找到的最大限度的有关阳关的遗址、遗迹等地,除了前面这两处,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古道、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沃洼地遗址、西土沟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众多汉代时期的历史遗迹,阳关博物馆中还能看到很多在此地出土的宝贵文物。
阳关景区导览图所以可见,来此阳关景区一游,还是面积很大,内容很多,值得一游的。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上,因坐落于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公元前年,为抵抗匈奴等对边疆的侵犯骚扰,汉朝开始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后来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河西四郡”。同时,汉王朝将秦长城继续西延,修到了敦煌以西,设立了玉门关、阳关,一北一南两个隘口,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在这里驻军屯田,这是一个经典的军队管理方式,军农结合,自给自足。既保证边境安全,也保证军队补给生存。古代,占据水源,就相当于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这里成为最好的屯军戍边的隘口,可以满足军队驻扎的首要要求。
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示意图在此之前,从火烧沟文化,以及其他遗址文物可见。阳关此地,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是水源充足的绿洲盆地。
火烧沟文化村阳关伊始,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关之地。它是威震华夏的长城十三关之一,但不只是长城著名的第十二关。阳关和玉门关,更是汉王朝中原最西北的边境关口,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国门口岸,海关重地。出了阳关往西,就相当于进入西域了。这个地方,成为大汉王朝,通往西域之路,军事要地、关隘要地、丝绸之路上的边关重镇。
为什么说“听关不见关”
阳关遗址被湮没的原因,如同它的精确位置至今暂无法明确一样。自建立至今,时隔两千多年,实在是太久远。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别说一两千年,便是50年,年,都可能有极大的变迁变化。
阳关风景但基本原因大致共识认为,一则是隋唐之后,阳关作用渐渐变弱,尤其到了后来,东西方陆路交通(丝绸之路)联系逐渐衰落。人为的原因,这里不再是必经之地、军事重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二则是考虑后来西土沟一带,曾有山洪暴发,两边河岸洪水退后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周围泥沙大量顺流而下,在下游沉积。同时西北风,岁岁年年的吹沙扬天的搬运作用下,一座废弃的古城,早已无人的古城,就这样慢慢被湮没了。连地形,都跟当年,几乎不一样了。
阳关故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沙州图经卷五》载:“阳关,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右,在县西十里。今见破坏,基趾见存,西通古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可见那时,阳关,已被湮没只剩部分基址了。
阳关美景五代时《寿昌县地境》及《沙州归义军图经略抄》只记玉门关不再记阳关,可见,估计那时,阳关已经彻底找不到被沙埋了。
听关不见关,那怎样才能更好欣赏、理解和游览阳关呢?
尤其是带孩子们来的家长们,如何给孩子们讲解,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千古名胜之地呢?
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来看什么?
阳关美景怀揣千古诗篇,慕名来此欣赏,是其一。
来阳关,看大漠隔壁的风光~体会黄沙漫漫,戈壁大漠的壮观;看斜阳,体会千年古道的雄浑漫漫。
在阳关博物馆,在古董滩遗址,了解感受过去边塞、边关的场景,体会诗篇意境,实现自己读诗见景的美好愿望。
阳关道站在古代烽燧前,在一个点,将现在的自己与历史、大汉盛唐触手感知的一个地方,感受两千多年前的真实、历史,仿若回到千年前,遐想那段金戈铁马、大漠豪情的历史与闪闪诗篇。
王维像若能有以上的感悟,那阳关,即使“听关不见关”,来此凭吊千年,托付一种情怀,此地一游,也值了。
悠悠千载,戈壁残阳,断墙残桓下,湮没的边关,挡不住大汉王朝的丰功伟绩,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和生动故事,挡不住中国千载华夏文明,大漠豪情,家国天下的情怀。
撰文不易,如有转载,请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