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景名胜 >> 风景名胜新闻 >> 正文 >> 正文

国家风景名胜区杨岐山的山名由来

来源:风景名胜 时间:2025/4/10
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 http://pf.39.net/bdfyy/jdsb/230303/13311701.html

萍乡杨岐山,古称漉山和翁陵山,萍乡的母亲河——萍水河即发源于杨岐山,故《萍乡县志》称其为“北祖杨岐之脉”。杨岐山是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杨岐普通寺是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杨岐宗之本山祖庭。

杨岐山新山门

杨岐山的山名由来,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有两个:一是“炀帝陟此说”,杨岐山因隋炀帝曾经此山而得名,又叫炀岐山;另一个是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杨朱泣歧说”,杨岐山“世传为杨朱泣歧之所”,迄今为当地官方及民间所沿用。

杨岐山孽龙洞山门

经笔者搜集文献和周密考证,认为杨岐山因“杨朱泣歧”而得名有些牵强附会,而“炀帝陟此说”也有些不符史实,但确实与隋炀帝密切相关,因隋炀帝曾孙杨岐隐居萍乡而得名,即笔者主张的“杨岐隐居说”。

杨岐山原先的山门

一、“杨朱泣歧说”

相传战国初著名哲学家杨朱(又称杨子),来到杨岐山区,面临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杨歧山",后改称杨岐山。杨岐山“世传杨朱泣歧之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南宋《方舆览胜》中,元代《一统志》中没有杨岐山记载。

杨岐山普通寺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年)至十八年(公元年)任袁州府同知的葛焜坐了一首诗《杨岐山》,诗曰:“大道似康庄,徐行步不妨。却笑杨生异,无端泣路旁。”正因为该诗作,使得“杨朱泣歧说”广为流传。

杨朱

杨朱是战国初期魏国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泣歧”出自《荀子·王霸》之《杨朱哭衢途》,意思是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杨朱“泣歧”,并不是实指在杨岐山迷路而哭泣,而是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杨岐山

战国初期的上栗地区还是生苗蛮荒之地,而杨朱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史书也没有杨朱来到上栗的记载,将“杨朱泣歧”作为杨岐山山名的由来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杨岐山在北魏时称漉山、翁陵山。如果“杨朱泣歧说”成立,那为何在近千年之后的《水经注》还称杨岐山为漉山、翁陵山?同时从历代文献特别是普通寺唐碑碑文里看到的“杨岐山”都是山字旁的“岐”,并不是分歧的“歧”,因此,笔者认为“杨朱泣歧说”不成立。

隋炀帝杨广

二、“炀帝陟此说”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载:“炀岐山在县北六十里,炀帝曾经此山,因此为名,有炀帝坛,见刘禹锡文。”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地图

乐史说隋炀帝曾经到过袁州萍乡县杨岐山,但二十四史中的《陈书》、《隋书》、《南史》、《北史》等均无任何记载。根据史书记载,杨广多次到江南:开皇八年(公元年)冬天,刚满二十岁的杨广挂帅平定南陈,平陈后班师返回京城长安,但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开皇十年(公元年),杨广赴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叛乱,之后治理江南,政绩突出,开皇二十年(公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后返回长安;公元年杨广登基为帝后,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

隋炀帝游扬州

隋炀帝游扬州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贵为九五之尊的隋炀帝,出游船队庞大,显然无法到达水路狭窄、偏僻闭塞的袁州萍乡山区;即使到达了萍乡,史官也会明确记载。

而萍乡县治是在唐武德二年(公元年),从芦溪县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隋炀帝从未来过袁州萍乡,更别说到过当时离萍乡县治所在地百里之外的偏僻杨岐山。

刘禹锡唐碑在普通寺正殿门口左边墙壁中

唐代刘禹锡所作《唐故袁州萍乡县杨岐山禅师广公碑文》,并无隋炀帝来杨岐山的记载。北宋乐史说“炀帝曾经此山”,估计是根据杨岐山有隋炀帝坛推断所致,故“炀帝陟此说”也不可信。

《新昌县志》杨白记载

三、“杨岐隐居说”

据年出版的《新昌县志》记载:唐武德二年(公元年),隋越王杨侗被害,其子杨白逃到剡州,隐居新昌彩烟。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去世。

杨岐山

清嘉庆年间新昌《彩烟杨氏宗谱》记载:唐初隋炀帝杨广曾孙杨白,为躲避唐兵隐居彩烟山,结婚生子,杨氏逐渐成为当地巨族。《彩烟杨氏宗谱》在明正德三年(公元年)的谱序中明确记载:隋炀帝孙杨侗封越王,越王生二子,长子杨岐避唐兵,隐于江西袁州府萍乡县萍实里,萍乡有一座山叫杨岐山。

彩烟杨氏宗谱杨白杨岐世系记载

据公元年成书的《隋书》记载:越王杨侗是隋炀帝杨广太子杨昭次子,公元年杨广死后,在东都洛阳被拥立为帝,史称皇泰主,公元年六月被王世充毒杀。

古时候的人都早婚,皇族更是如此。杨侗死时虽然只有16岁,他的父亲杨昭13岁成婚,他也早已成婚,并已生育子女,但史书没明确记载其子女情况。《隋书》只记载了杨侗被王世充毒杀,并未记载株连杀害其母亲、妃子和子女等。所以说杨侗年幼的两个儿子被部下护卫外逃,远离皇权统治中心的中原地区,隐居江南偏僻山野是极有可能的。

彩烟杨氏宗谱杨岐隐居萍乡记载

萍乡的上栗地区自古就叫萍实里,明代以后虽然设立了乡和里,但萍实里也还一直存在;上栗辖区内的杨岐、上栗市、鸡冠山、桐木靠近杨岐山北麓的山区地带,叫安乐乡萍实里,杨岐山南麓的山区地带叫遵化乡宣化里,且一直没有变更。

那么,在信息闭塞的古代,没有后代和族谱传世的皇子杨岐,隐居袁州萍乡萍实里的情况,是如何传入到千里之外的浙江新昌的呢?

杨岐山北麓远景

原来,在明永乐元年(公元年)至五年(公元年),浙江新昌人周彝任萍乡知县,而周彝正是彩烟杨氏名宦杨信民的老师,周彝在明宣德三年(公元年)杨氏续修族谱时曾作序。杨岐隐居萍乡萍实里的事实,极有可能时由周彝传至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家族的。于是彩烟杨氏将先祖杨岐隐居萍乡、杨白隐居彩烟记入族谱,《新昌县志》又将杨白隐居彩烟的史实载入县志。

明代名宦杨信民画像

而明代名宦杨信民的儿子后来又在萍乡任官。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杨信民,在公元年在视察军情时暴病而亡后,其子杨玧恩补太学,后任湖广桃源县、江西萍乡县、直隶武陟县县丞。根据《萍乡县志》和《彩烟杨氏宗谱》记载,杨玧任萍乡县丞的时间大概是明成化八年(公元年)初至明成化十年(公元年)十月。

杨岐山

由于隐居萍乡的杨岐没有后人和家谱传世,而《杨岐山志》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失传,因此萍乡地区一直没有杨岐山山名来历的确凿依据。由于明清两朝对隋炀帝这种亡国之君的“偏见”,所以在修撰地方志时就抹去了杨岐山因“炀帝陟此”而得名的记载,更不会记载杨岐隐居萍实里,但记载了杨岐山有隋炀帝祭坛和炀帝庙。

明正德《袁州府志》杨岐山隋炀帝庙记载

北宋的《太平寰宇记》首次记载有炀帝坛,并称之为“炀岐山”;明正德九年(公元年)成书的《袁州府志》明确记载:杨岐山下有炀帝庙,普通院旁有隋炀帝祭坛;《萍乡县志》有杨岐山“隋炀帝坛”记载。

清咸丰三年(公元年)附贡、上栗诗人梁柄魁在其叙事诗《杨岐山火依韩退之陆浑山火韵》也有隋炀帝祭坛遗址的记载:“隋炀帝坛炕王墩,轮囷老柏香炽熏。”

扬州新发现的隋炀帝墓

由于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是姨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又娶了杨广的女儿为妃子,隋朝灭亡之后,随着唐朝政权的稳固,唐朝对隋朝宗室予以优待。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隋炀帝的萧皇后去世,唐太宗下旨复其位号,送至扬州,与隋炀帝合葬。年4月,扬州隋炀帝和萧皇后合葬墓被发现,为唐贞观末年优待隋朝宗室提供了直接证据。

《昭萍志略》杨岐山隋炀帝祭坛记载

基于以上史实,隋炀帝杨广的曾孙杨岐隐居萍实里后,随着唐朝政局的稳定和政治气氛的缓和,当地居民为怀念曾经统治江南十年的隋炀帝,将萍乡当地的翁陵山改名为杨岐山,并为生前笃好佛教的隋炀帝建庙祭祀,所以才有北宋初年的“炀帝陟此说”。杨岐山隋炀帝庙是目前可知的全国唯一的隋炀帝庙,只是隋炀帝庙和祭坛的建造时间和建造人还有待考证。

杨岐山主峰

隋炀帝庙在明正德《袁州府志》有记载,在康熙九年(公元年)成书的《袁州府志》中没有记载,估计毁于明末清初的兵灾,而隋炀帝祭坛得以幸存,但也在清康熙年间被萍乡知县尚崇年拆毁。

杨岐山

据《萍乡县志》记载:辽东荫生尚崇年,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至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任萍乡知县,有一次他到杨岐山,看到隋炀帝坛,便命令将其拆毁。尚崇年拆毁隋炀帝坛这一重要细节,被我们忽视了余年,乃至造成杨岐山地名由来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平南王尚可喜

笔者认为,尚崇年拆毁隋炀帝祭坛原因有三:一是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次征辽东,导致国家大乱,是失德亡国之君,不配享受祭祀;二是满清从辽东一带崛起建国,尚崇年是辽东人,是满清建国功勋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孙,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拆毁祭祀曾三征辽东的隋炀帝的祭坛,是他一大政绩;三是尚崇年当时“勋胄英年,遇事明断”,在他任职期间拆毁隋炀帝祭坛也是他的个性使然。

尚崇年拆毁隋炀帝祭坛记载

尚崇年拆毁杨岐山隋炀帝祭坛,导致杨岐山的山名历史的重要物证消失,让杨岐山地名出于“杨朱泣歧”更加以讹传讹。随着近年浙江新昌县彩烟杨氏宗谱资料的公开,隋炀帝墓年在扬州被发掘,为纠正杨岐山的山名来历提供了详实佐证资料。笔者认为,杨岐山因隋炀帝曾孙杨岐隐居萍实里而得名更符合史实。

杨岐山

那么杨岐山这个山名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笔者认为应该是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之后到天宝十二载(公元年)之前,即唐太宗下旨厚葬萧皇后之后,到天宝十二载(公元年)乘广禅师来杨岐山弘法建寺之前。唐元和二年(公元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撰书的《唐故袁州萍乡县杨岐山禅师广公碑文》中,记录了天宝十二载(公元年)乘广禅师来杨岐山弘法建寺的事迹,该碑文是目前杨岐山山名的最早文字记载。

杨岐山普通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