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不管您愿不愿意,本次11路公交车都将驶向忻州。本次巴士乘务组全体工作人员在为您提供全方位自助式服务的同时,还将带您品尝忻州特色美食,了解当地民间文化,品味当地民俗风情。不管您期待不期待,本次公交已经发车。(列车长注:不推荐跳车行为,如有跳车者,乘警将把车门焊死,并依据我们随便制定的管理条例,要求您学唱民歌一首。)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现在,乘务组工作人员,也就是我,将为您介绍忻州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忻州市,隶属于山西省,古称“秀容”,简称“忻”。位于山西省中北部,黄土高原东端。忻州境内山丘居多,大小山脉数百座,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北有恒山;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和佛教圣地五台山;南有系舟山。虽然介绍了这么多山,但本次旅行都不抵达。(列车长注: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谈话间,本次巴士已到达第一站:原平天涯山。
天涯山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有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当地也称其为石鼓山。元代初年,一位姓延的介休人乐善好施,在石鼓山下建了一个舍药院,为当地的百姓消灾除病。一天深夜,延氏夫妇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嘶喊声,便撑起胆子隔窗问道:“窗外是何许人也?”窗外的人竟然回答说:“介子推驻兵于此!”听说是两千年前的介子推驻兵于此,延氏夫妇深以为然,就把舍药院改建成了介子推行宫。于是,介子推成为此山的守护神,受人们的祭拜,保佑着当地民众。不管您是否感受到天涯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俊秀天化的美好景色,本次巴士都将不由分说地驶向下一站:偏关娘娘滩。
偏官娘娘滩在河曲县城北闲逛,会在宽阔的黄河河道之中见到一个绿洲小岛,远远看去,这个小岛风景秀丽,给人一种安详之感。正是在这个小岛上,曾经庇护着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太后,而这个“娘娘滩”之名正是来自于薄太后。关于这位娘娘有个传说,相传,就是在这个小岛有一年,几位大将率领着若干精壮武士,保护着一位身怀六甲的妃子秘密地出了皇宫,一路艰辛辗转,来到了匈奴地界,突然,一条大河横亘在眼前,在惊慌与绝望中,他们意外地看见了河中的小岛,别无选择,他们孤注一掷地在这里隐藏了下来。12年后,从这个岛上走出一位少年,返回皇宫,坐了龙廷。他就是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当年保护他们的大将有弟兄三人,说这三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广、李文、李功。
尊敬的各位吃货……哦不,是旅客,在游览了两处名胜之后,相信您已经饥肠辘辘。现在,乘务组将带您品尝忻州当地特色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先”,美食之于一座城,如同一个人内心极柔软之处,是温暖而又甜蜜的。忻州有着各色各样的美食,而它们大多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酸粥说起酸粥,河曲当地人都知道的一道美食。在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做做一碗酸爽可口的酸粥来迎接美好的一天。酸粥在河曲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一个传说,相传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中原,一次,老百姓正准备淘米做饭,忽有听说辽兵入侵,男女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出逃。在几天后辽兵退去,他们回到家里,发现遗忘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丢掉又觉得可惜,于是将就煮熟。但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用这些发酸的米做出的酸米饭、米看起来黄亮坚韧、闻起来有一股别样的米香、吃起来更是酸爽可口,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所以在此之后酸粥便载入了河曲传统饮食文化的史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这种美味的食物就流传下来啦!
后为您献上的是一道甜品:忻州瓦酥,没错,它是长相酷似瓦片的酥饼,并且它拥有慈禧太后御赐的名称,叫“龙凤瓦酥”。在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经忻州市,州官许翰度敬上由麻会镇的王凤龙师傅制作的瓦酥,慈禧吃了之后,龙颜大悦,便赐名为“龙凤瓦酥”。
五寨县八大角吃过了当地的美食,现在我们将带您深入忻州本地,体味当地的民间文学。要说起忻州大地上的民间文学,五寨县的八大角秧歌必须要拥有姓名,不必说五色斑斓的衣着扮相,也不必说威风凛凛的伴歌锣鼓,光是那俏皮有趣的步调就足以吸引游人不顾雪天的寒冷久久驻足观看。始源于元朝末年的八大角秧歌在产生之际可并不是与欢乐的节日气氛相关联的,而是有着一段血泪史。相传元朝末年,在鞑靼人的统治下,本地的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想要奋起反抗,但是又觉得不能硬闯,于是联合被策反的少数民族,在正月十五举天同庆元宵佳节之时,乔装打扮,身揣短小兵器以防不测,里应外合逃出了城。从那以后,当地的民众便把这一活动渐渐发展成为正月十五的一种民间传统。会班是八大角秧歌的活动形式,由一村提前写好请帖送至别村,得到回帖后定好日期即要开始会班。每到元宵佳节,闲了一冬的农民大哥大姐们,涂上油彩,穿上花衣,扭起秧歌,浩浩荡荡的走上大街小巷,为人们送去喧闹的祝福,表达最质朴但最纯粹的希冀。
看过了五寨县的秧歌,我们再去听河曲县的民歌。河曲人素来爱唱歌,在河曲,在一些休闲场所场能看见一群人聚在一起,这些人一般是在听一些人对唱民歌。富有特色的歌曲给当地人民的闲暇生活带来了乐趣。关于河曲民歌,它的形成与河曲本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河曲历史上地处河道弯曲,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所以产生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河曲人民在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创作欲望,于是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就诞生啦!
滴——滴——滴——,不管您是否尽兴,本次旅行都已接近尾声。另外提醒:本次巴士为单程出行。若有旅客想要回家,请务必点赞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班,忻州小组同学,从左至右依次为:李旋,苏晨林,吕颖,吕晋婷,马菲悦。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作者或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56.html